Bot. Reg. 6: t. 456. 1820.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3-10m。枝条灰褐色,具小的瘤状皮孔,无毛或有时疏被黄褐色的星状绒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1-2cm,无毛;叶片倒卵状椭圆形、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,稀近圆形,革质,长7-15cm,宽3-9cm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边缘全缘,先端圆或钝,稀急尖、渐尖或骤尖,下面散生暗红色小腺点,上面有光泽,两面无毛或下面脉腋有一簇星状绒毛,侧脉羽状,每边5-6条。花序为聚伞圆锥花序,轮廓呈金字塔形,顶生或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短枝顶端,长6-12cm,宽4-6cm,具2列对生或近对生的分枝;花序梗长3-6cm,微扁,有淡黄色小瘤状突起,与花序轴、苞片和小苞片均无毛;苞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5mm;小苞片鳞片状;花芳香,生于第二至第三级分枝上,无梗或有短梗;花萼筒筒状钟形,长2-2.5mm,无毛,萼齿阔三角形,长1-1.5mm;花冠白色,后变成黄白色,辐状,直径约7mm,花冠筒短,长约2mm,无毛,裂片反折,卵圆形,长2-3mm,先端钝;雄蕊略伸出于花冠筒外;子房无毛,花柱粗短,长不超出萼齿,柱头头状或微呈3浅裂。核果卵球形或卵状椭圆体形,长约8mm,直径5-6mm,初时红色成熟后变为黑色;果核卵球形或卵状椭圆体形,长6-7mm,腹面有1条深沟。花期:3-5月。果期:4-9月。
产地:仙湖植物园(金红 014337)、梧桐山(深圳植物志采集队 013538)、内伶仃岛(李沛琼 1990),深圳各地均有分布。生于山地林中或林缘,海拔50-700m。公园及公共绿地常有栽培。
分布:河南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四川和云南。朝鲜半岛、日本、印度、缅甸、泰国和越南。
用途:为常见的庭院绿化树种;木材可作为精细木工的用料;叶可入药,民间以鲜叶捣烂外敷,治跌打肿痛和骨折。